请点击此处给我们留言

东莞市 大岭山镇杨屋第一工业区详锋街97号愉和工业园A栋

18565871528(tel)

18565871528(fax)

当前位置: > 尊龙人生就是博手机版 >

从城乡不平衡中如何提升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

2024-02-09 02:09字体:
分享到:

  基于上述机理分析,推进城乡协同发展,本质上是构筑城乡共生关系。当前,城乡协同发展的新动能不断积聚、条件更加充分。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城乡协同发展在现代化水平、资源要素流动、规划建设子机构、公共服务均等化、治理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制约中国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主要表现在城乡现代化发展水平上。在农业产业结构方面,农村产业在类型、规模等方面不全面不平衡。一些地区的产业类型较为单一,仍以传统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导,其他产业基础薄弱,与城市间产业联系的广度和深度不强,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和区域分工协作不畅。在农业基础能力方面,2019年中国高标准农田仅占耕地面积的35.59%,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虽超过70%,但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还相差甚远。在农业生产经营方面,受传统经营模式和土地流转等因素制约,全国近70%的耕地仍处于传统的粗放经营状态,高效设施农业比重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不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59.20%。在对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调研中也发现,许多地方高标准农田建设滞后、建设等级低,农田水利设施排涝能力差,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对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带来了不利影响。在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方面,存在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薄弱、运营效率低等问题;棉花、蔬菜、水果、畜禽等主要农副产品涉保能力不足,农产品运输腐坏率较高,市场服务体系滞后,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方面,由于要素价格扭曲和市场分割现象仍然存在,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受到诸多限制,城乡在科技、人才、资金及土地等要素配置方面严重不均,农村现代化进程远远滞后于城市。在劳动力流动方面,由于城市强大的虹吸效应,导致城乡关系发展失衡,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入农村还面临一些障碍,返乡创业支持政策对社会保障的关注比较欠缺,影响了返乡创业群体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制约了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的流入。

  此外,人口二元化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壁垒尚未完全消除,进城务工农民未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农民定居城市的门槛依然很高。在资本流通方面,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城乡金融发展差异十分明显,农村金融市场总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金融服务主体单一,金融活动仍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随着农村人口的大规模外流,“钱随人走”现象日趋增多,导致现有金融产品和服务与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匹配度不高,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领域缺乏积极性。在土地流转方面,资源资产产权主体不明确、不到位,农村集体产权管理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农村集体资产闲置、使用率不高等现象普遍存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不健全,交易平台设立不统一、运行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尚未解决,农村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未能得到有效盘活。

  目前,城乡空间规划还存在布局散乱、利用粗放、规划不合理的情况,缺乏科学精准的规划设计,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存在“两张皮”现象。

  一是城乡规划缺乏统筹设计,“各自为政、圈地服务”现象较为普遍,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一些地方规划设计忽视了城市下位层面的微观控制,只注重城镇及周边地区的规划发展,对乡村建设缺乏全面深刻准确的把握,规划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不强,导致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在实践中处于不相协调的状态,城乡总体规划脱节,城乡建设杂乱无章。

  二是城镇化发展后劲不足。由于人口流动总体上空间流向不均衡且集中度高等特征长期无法改变,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发展,出现城乡内部发展失衡、城乡区域发展失衡和城乡规模体系失衡现象。2019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0%,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4.38%,两者之间存在16.22个百分点的差距,且差距有所扩大(详见图2)。三是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急需综合整治。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大部分农村地区存在着政策执行不到位、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技术空间适应性相对较差等突出问题。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不到位,生活污水处理率普遍偏低,厕所改造不彻底且推进缓慢。

  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收入水平上,还体现在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一是农村民生保障不到位。在卫生资源配置方面,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匮乏,农业人口与卫生人员的比例不匹配,医院床位数严重偏低;在城乡居民医保和养老方面,新农合可报销的范围比例普遍低于城镇居民医保。

  二是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城乡基础教育存在二元化问题,由于农村办学条件简陋且教师薪资待遇较差,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下乡支教,最终导致农村教育资源缺乏,教师人数不足,农村学生很难享受到优质教育。

  三是城乡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失衡二阶行列式。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落后,公共文化建设人员数量偏少,许多公共服务设施十分落后,公共文化开展主要以本地村民自发组织为主,公共文化内容匮乏,活动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四是城乡治理机制不健全夹具。随着农民进城人数的不断增加,城郊及县城周边村庄人口急剧增长,由于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有限,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管理滞后问题凸显,且原有的村级管理体制并未得到有效改善,严重制约了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

  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但从当前发展情况来看,城乡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乡环境污染不容乐观。受自然环境、产业结构布局和交通状况等因素影响,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增大。城乡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不容乐观,部分地区供水能力不足、供水水质不达标问题突出。

  二是城镇环境治理能力不足。大部分城区排水管网存在雨污合流及雨污混接现象,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技术比较落后,“污水漫城”时有发生。三是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面临许多困难。农村生活垃圾清运不及时排挤系数、处理不规范,大部分地区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缺乏,未能实现垃圾集中收运和无害化处理。传统农户家畜家禽仍以分散养殖为主,大量养殖废弃物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和利用,成为农村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2020)》公开数据统计整理。

  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通过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间比较优势发挥的制度环境和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打造城乡双向互惠的合作模式,以此形成面向现代化强国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不仅要充分发挥好市场机制作用,而且还需要政府的主动服务、积极作为。尤其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应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引导作用,实现要素在城乡间双向自由流动。一方面,政府要聚焦重点任务,着力破除户籍、土地尊龙人生就是博手机版、资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要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通过放手发动群众,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中来。另一方面,要顺应市场、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尊重市场机制和市场主体力量的作用。在政府引导基础上,着力建立规划对接、要素对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城乡协同发展机制,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推进生态环境、资金、人才、基础设施建设等综合性建设项目,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激发城乡协同发展的主体活力和内生发展动力。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要切实发挥好城乡比较优势,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布局,促进城乡间要素互补、功能互促。一是要深化改革,把农业农村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鼓励、支持和引导更多在外创业能人返乡创业,发展乡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二是要结合城市自身环境和资源条件优势,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将城市科技成果和人才资源优势切实转化投入到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更好地激发农民内生动力。三是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综合利用,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完善利益链,促进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乡村自然资源、人文禀赋、乡土风情及产业特色,发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吸引城市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等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四是要把乡村旅游与现代化农业有机结合起来,以“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特色小镇”“农业示范园区+田园综合体”为载体,强化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支撑,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多样、业态丰富的休闲农业园区,有效拓展农业增值增效深度和功能价值开发广度。

  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协同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一是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藩篱,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二是积极推进城市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加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构建城乡完整、契合的产业链体系,有效解决城市人口、就业及生产压力,同时也使农村充分享受到城市发展的红利,成为乡村产业兴旺、产业振兴的基础。三是提升城市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降低城市产业流失和发展成本,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辐射带动周边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水平提升。四是建立健全农村发展的长效内生机制,在城市反哺农村基础上,提高农业劳动者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经营理念改造传统农业的能力,促使农村人力资源更好地向人力资本方向转化,引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城乡双向互惠发展模式从主体来看,主要体现在城乡居民之间、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建立合作性关系。目前农村地区除要体现独特的区位优势外,还需要稀缺的资源和充足的人才健康秤,以及各类完善的供应链和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这些优势是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关键。一是创新城乡空间的集聚规律和组织模式,通过发挥县域经济在城乡协同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促进城乡要素、资源、产业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二是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新模式,进一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人才链、金融联“六链融合”,推进城乡创新要素集聚、开放功能提升、营商环境优化的发展格局。

  三是突出县域项目带动、产业支撑、统筹城乡的重点,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县域承接城市优质高端要素资源与乡村本土资源融合裂变的效应,让人才、土地、资金、技术等关键要素资源集聚优化,形成动力更强、结构更优、质量更高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部分资料来源:刘依杭,新时代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研究,区域经济评论. 2021,(03)